Home> 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医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及培养环节要求

Date:2015-11-10 Source:动物医学院 Visit:

第一部分  兽医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疾病发生机理、疾病发展及流行规律,以及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学科。

兽医学科含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生物工程和兽医公共卫生五个二级学科。

    基础兽医学是研究与兽医学相关的生物学,包括动物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机理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学科。本学科由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以及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等研究方向组成。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疫病的病因、流行规律、致病机理以及诊断与防控技术的学科。本学科由动物传染病诊断与防治技术、动物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兽医细菌学和兽医寄生虫学等研究方向组成。

临床兽医学是利用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动物疾病成因、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特征、病理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技术的学科。本学科由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研究方向组成。

兽医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动物病原分子结构与功能、实验动物模型构建与应用、开发新型兽用生物制品的一门新兴学科。本学科由动物分子病原学、实验动物学与比较医学和兽医生物技术等研究方向组成。

兽医公共卫生是研究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动物源性食品卫生与安全、人畜共患病、动物保护与福利等的一门新兴学科。本学科由人畜共患病与动物流行病、兽药残留与环境生态毒性和动物源性食品卫生等研究方向组成。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 基础理论知识

兽医学科的主要基础理论知识涉及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解剖学与病毒生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动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动物食品卫生学等。掌握兽医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属二级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

基础兽医学、兽医公共卫生的核心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机理及药物作用及病原耐药机理等。掌握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动物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技术

预防兽医学、兽医生物工程的核心是研究动物病原致病与免疫机理、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等。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技术。

临床兽医学的核心是研究动物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技术等。掌握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技术,运用现代兽医学研究技术与传统兽医学结合。

 2. 实践应用能力

具备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的能力,或具备较强的兽医临床诊断、治疗能力,或具备从事兽用药物、兽用生物制品以及中兽药的研发、质量评估与监测能力等。

3. 科研能力

    掌握现代兽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项目申报、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与科研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

4. 语言能力

具有良好的中文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并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语);具备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具备对兽医学科研和实践的浓厚兴趣,以解决兽医学科的科学问题为己任,勤于学习和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担当;掌握兽医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演绎归纳能力,潜心兽医学学术研究;了解兽医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思考,勇于创新;熟悉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和要求;遵守废弃物处理、毒品处理、生物安全等管理规定;遵守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要求。

2.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未经导师许可不得擅自运用、发表或传播课题组技术专利、保密数据等未公开的研究成果。

对于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者,按照教育部第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处理。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知识获取能力

具备获取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以及全面和系统分析所得资料的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前沿研究动态。

能综合运用兽医学的科学研究手段,揭示动物生理与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或阐明兽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与免疫机理,获得重要人畜共患病、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有效防控措施;或掌握兽医临床诊疗新技术,用于动物临床疾病的治疗。

2.学术鉴别能力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向,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具备对已有论文、专利、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的鉴别能力,具备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判断与思考和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以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交流、问题讨论、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博士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的把握能力;具备对本学科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手段的运用能力;具备独立选题、研究方案设计、课题实施的能力;具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能力;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善于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4.学术创新能力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充分了解和掌握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热点与前沿科学问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善于把握科研工作中的新发现、新现象和新问题;研究成果应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5.学术交流能力

 具备熟练归纳、总结兽医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通过参加学校、学院、系及其所在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或Seminar以及听取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积极主动地展示研究成果,培养和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6. 教学实践能力

具备胜任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教学实践教育能力的训练,包括承担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部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答疑及批改作业、教材编写及毕业设计指导、科研实践、培训与社会实践等工作,培养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与本学科的发展或实际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且符合博士生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2)研究工作应充分体现系统性和完整性,杜绝拼凑。

2.规范性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自然科学博士论文规范,要充分反映兽医学科特点,以及本学科的研究方向要求

2)学位论文可分章撰写。其中,引言部分(章)应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并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博士学位论文应有文献综述,可作为单独一章。综述要紧扣主题,其内容应与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能够反映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展示该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新发现以及新趋势;要体现作者对文献的总结及归纳能力。引用的文献要全面、新颖,撰写应规范,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

4)论文须以本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为依据,研究过程中应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

5)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涉及的研究对象要有系统科学的名称,对所采用的实验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

6)除兽医学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7)论文中的试验数据须真实可靠,且对试验数据的处理须符合统计学规范。

8)论文应配有必要的图表,并附有规范的中英文图表标题及标注,图表中的内容应简要说明。

9)论文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综合分析和讨论,并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即结论与创新点。应避免仅将研究结果简单罗列。

10)论文的撰写要段落层次清晰,引证全面,不得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各部分(章)内容要有关联,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11)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行业设计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标注规范等,具体撰写格式应符合《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要求。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可以是本学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1基础研究应体现创新性,属于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进展。

2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体现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制品

3)学位论文的核心研究成果应发表在本学科领域或相关领域的 SCI 学术期刊,或登记授权的发明专利、成果证书以及国家接受或颁布的标准或著作。  

 

五、申请博士学位答辩的基本要求

1.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兽医生物工程、兽医公共卫生学科的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和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含已正式接受)至少1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被SCI收录的论文,且累计影响因子大于2.0(含2.0)。

临床兽医学学科的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和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含已正式接受)至少1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被SCI收录的论文。

2. 提前毕业条件

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须以第一作者和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且影响因子不低于5.0SCI论文。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兽医学科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动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动物食品卫生学等。掌握与所属二级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常规实验室技术、科学研究手段以及动物疾病诊断与检测技术,具备参与从事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兽医临床诊疗,以及兽用药物、兽用生物制品和中兽药的研发能力。

基础兽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与动物解剖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常规实验室技术、科学研究手段以及动物源性食品卫生与安全检测技术。

预防兽医学、兽医生物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主要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以及实验动物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动物疫病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防控策略、常规实验室技术、科学研究手段以及动物疫病诊断与检测技术。

临床兽医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动物疾病研究手段、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与治疗技术、临床护理技术等基本临床技能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对兽医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以兽医学科的发展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动力,掌握所属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于文献阅读,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学科的内涵和重点任务,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遵守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原则,知晓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要求;具备从事兽医实际工作的能力。

2.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的行为,不得未经导师许可擅自运用、发表或传播课题组技术专利、保密数据等未公开的研究成果。

对于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者,按照教育部第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处理。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知识获取能力

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具备从课堂、教材和书籍、网络、实验室、兽医实践场所等各种途经获取相关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具备把握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和生产实践需求的能力。

2. 科学研究能力

熟练掌握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技术,具备扎实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培养和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开展科学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

3.教学实践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可胜任指导本科实验教学;具备熟练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和动物试验的操作能力;具备从事动物疾病临床诊疗、动物疫病防控,解决兽医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和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发展需求或实际应用,反映兽医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且符合硕士生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2. 规范性要求

1)论文内容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能体现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引言部分应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并阐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论文须以本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为依据,研究过程中应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

4)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涉及的研究对象要有系统科学的名称,对所采用的实验材料须进行必要的说明。

5)除兽医学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6)论文中的试验数据须真实可靠,且对数据的处理须符合统计学规范。

7)论文应配有必要的图表,并附有规范的中英文图表标题及标注,图表中的内容应简要说明。

8)论文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综合分析和讨论,并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即结论与创新点。应避免仅将研究结果简单罗列。

9)论文的撰写要段落层次清晰,引证全面,不得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各部分(章)内容要有关联,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10)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行业设计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标注规范等,具体撰写格式应符合《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要求。

3.质量要求

1)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可靠,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应体现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研究方法的准确掌握。

2)论文内容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案例分析。

3硕士学位论文的工作量一般应不少于1年,并且与兽医学科相关。字数不少于2万字。

4)只叙述问题或情况,缺乏科学实验依据的论文将视为不合格。

5)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并实事求是地反映作者所完成的工作。导师应加强从选题到论文撰写、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第一部分 兽医硕士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专业学位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它具备研究生教育和“特定”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所以兽医硕士以培养与兽医领域相关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从而使兽医硕士研究生能更好地为兽医行业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兽医硕士领域设立三个方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畜禽疫病防治和动物临床疾病诊疗。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7.4%,旨在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其就业适应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培养高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兽医硕士就业面向各级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生产企业、动物卫生、兽医卫生监督、动物药品生产与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兽医资源管理、技术监督、市场管理与开发、兽医临床工作和现代化兽医业务与管理等。

第二部分  兽医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  培养目标

1. 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兽医现代化服务。

2. 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能够较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3. 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

4、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培养动物源食品(肉、蛋、奶等)生产、流通过程中专门从事安全生产、控制及检测的高级技术人才。

5、畜禽疫病防治  培养从事畜禽疫病预防、诊断与控制、疫病管理的高级兽医技术人才。

6、动物临床疾病诊疗  养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并有一定专长的高级人才。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知识

1.专业知识

兽医学科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动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动物食品卫生学等。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综合运用兽医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术手段,解决兽医实际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要求熟悉国家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动物源食品中药物和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技术;熟练掌握动物源食品中重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了解和掌握污染物对动物机体危害作用的病理学观察方法;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控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动物源食品安全生产、控制及检测的能力

   畜禽疫病防治  要求熟悉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法规;掌握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原理和技术、畜禽主要疫病的流行动态及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手段、畜禽病理诊断技术、疫苗免疫预防原理和技术、养殖场兽医生物安全技术。具备独立解决畜禽病预防、诊断与控制等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动物临床疾病诊疗  要求熟悉国家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诊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动物临床医学知识、临床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临床护理技术,并在动物临床分科上有一定特长,如小动物内科、小动物外科、针灸治疗等。具备独立开展小动物常规疾病诊疗、保健和护理的能力。

2.其他知识

要具备利用书本、网络等条件来获得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思路和方法。掌握的英语能在专业领域内较好地应用。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不同的专业方向,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或技能各有不同。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向,研究生通过系统学习应了解和掌握动物源食品中药物和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的各种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动物源食品中药物和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技术;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动物源食品中重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和动物源食品卫生检验技术;了解和掌握动物源食品污染对动物机体的损伤作用的观察方法,危害物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生应具备独立进行动物源食品中药物及化学污染物残留、危险物风险评估和动物源食品卫生检验工作的能力。

畜禽疫病防治方向,研究生通过系统学习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系统掌握兽医传染病的常规实验室诊断技术、畜禽剖检技术和发病动物各种病理变化的辨认技术。使学生掌握临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以及血清学诊断技术,掌握养鸡场、养猪场群发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满足将来临床工作的需要。在畜禽疫病诊断室进行实习的基础上,由学院组织安排参加规模化养鸡场、规模化养猪场、兽用生物制品厂、动物检验检疫机构、兽医站等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进行临床动物疫病诊断的综合技能。

动物临床疾病诊疗方向,研究生通过在教学动物医院分科门诊(外科、内科、产科、中兽医)实习应掌握诊疗技术,通过手术室实习掌握麻醉、手术技术、手术监护技术,通过住院部实习掌握住院动物病程观察、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通过微生物室实习掌握细菌、真菌、病毒诊断技术,通过化验室实习掌握一般化验技术,通过注射室、药房、前台实习掌握临床操作技术,通过急诊门诊实习掌握急诊技术。通过对有针对性的病症的分析和答辩,掌握小动物临床诊疗技能,从而具备临床兽医硕士生应有的临床诊疗技能。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专业素质

具备对兽医学浓厚的兴趣,以兽医学科的发展需要和解决兽医实际问题为学习动力,掌握兽医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于文献阅读,了解本学科和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当前的工作任务;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遵守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原则,知晓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要求;通过2年的学习,具备解决兽医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的行为。不得未经导师许可擅自运用、发表或传播课题组技术专利、保密数据等未公开的研究成果。

对于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者,按照教育部第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处理。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 知识获取能力

具备从课堂、教材和书籍、网络、实验室、兽医实践场所等各种途经获取相关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所属方向兽医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和实践等环节的培养,对兽医临床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与思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技术和技能解决兽医临床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研究能力

在熟悉所属领域的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发现兽医临床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或研究手段,针对兽医实际问题开展实践研究,研究结果对兽医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参考价值

4. 其他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强化沟通、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学位论文选题或学位成果形式

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技术服务、技术监督、临床诊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实用性。兽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

2. 论文质量要求

1)论文内容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能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解决兽医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进展,成果应能解决兽医实际问题,对兽医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或参考价值。

2)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可靠,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3获兽医硕士的学位论文的工作量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并且与兽医临床、生产实际相关。字数不得少于1万字。

4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专业学位硕士生独立完成,并实事求是地反映作者所完成的工作。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5专业学位论文的论文撰写要段落层次清晰、分析严谨、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学术概念要明确。引文及标注要规范。具体撰写格式应符合《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要求。

6)专业学位硕士生应掌握论文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标注规范等,熟练运用专门术语,精炼、清晰、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较好地展示研究成果。


附件8

 研究生主要培养环节要求

 

一、学位论文开题

研究生应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践,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动向,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

开题报告应在进入硕士或博士学习阶段后的第一学期末至第二学期末期间(硕博连读生在第三学期末至第四学期末期间)完成,且博士生自开题报告通过至申请学位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两年。

开题报告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撰写,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研究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和参考文献等。

开题报告审核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在二级学科范围或研究方向或培养方向内公开进行。开题报告会应召集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开题应同时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由考核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其中,博士生可在二级学科范围或研究方向内,由博士生导师指导小组3人以上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评审;硕士生可在二级学科范围或研究方向内,由本学科3人以上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评审;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专业学位培养方向,以系为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考核评审。

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研究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开题。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将纸质版开题报告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室备案、归档。

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二、博士生综合能力考核

(一)考核对象

普通博士生、硕博连读生。

(二)考核时间

博士生综合能力考核应在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后第三学期末进行,即普通博士生在第三学期末,硕博连读生在第五学期末。

(三)考核方式与内容

1.自我评估报告

博士生应从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撰写自我评估报告。由二级学科考核小组组织不少于3位博士生导师(本人导师除外)进行匿名评审,取平均分计入考核总成绩。

2.导师评价意见

博士生导师从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博士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针对各项能力提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并明确博士生有无继续培养的潜质。

3. 学科考核小组综合评议

由二级学科考核小组组织5-7位博士生导师,以提问的方式,从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博士生进行公开评议。

(四)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

1. 博士生综合能力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博士生自我评估报告占20%,博士生导师评价意见占30%,学科考核小组综合评议成绩占50%

2. 考核成绩70分及以上为通过,获得2学分。未通过综合能力考核的博士生,可以补考一次,并将列入重点跟踪名单,学位论文必须进行校级抽查。仍不合格者,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三、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学科研究生进入学习中期的检查,中期考核的目的是督促研究生回顾和总结课程学习、论文研究进展、综合能力训练情况,及时了解和帮助研究生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科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和专业学术能力发展。

(一)博士生中期考核

普博生中期考核应在第五学期末进行,硕博连读生中期考核应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具体规定和要求参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博士生参加中期考核应提交:①论文进展报告,主要包括:研究计划要点、研究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及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②《学术交流记录》、《教学实践记录》、《文献、书目阅读记录》等综合能力训练考评材料;③原始《科研记录本》。

博士生中期考核应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在二级学科范围或研究方向内公开进行,并由博士生导师指导小组(3人以上)为主体进行考核评审。

中期考核通过者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并将列入重点跟踪名单,学位论文必须进行校级抽查。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二)硕士生中期考核

硕士生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具体规定和要求参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本环节为硕士生必修,不记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并将列入重点跟踪名单,学位论文必须进行校级抽查。仍未通过者,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四、实践环节考核

(一)博士生教学实践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累计参加不少于64标准学时教学工作量的教学实践,以训练博士生的教学工作能力。普博生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应在第一至五学期期间进行,硕博连读生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应在第一至七学期期间进行,一般应在中期考核前完成。

博士生教学实践具体形式包括讲授本科或硕士生课程的部分章节或组织讨论;指导实习、实验;上辅导课、习题课或进行人才培训;答疑及批改作业;编写教材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

博士生应根据培养需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并做好《研究生实践活动记录》;博士生指导教师负责对博士生教学实践情况进行监督、审查;普博生、硕博连读生分别须于第五学期末、第七学期末完整提交本人的《研究生实践活动记录》,由二级学科考核小组(3人以上)负责对博士生的教学实践完成情况及能力训练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通过者获得2学分,考核不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答辩。具体规定和要求参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育实施办法》执行。

(二)硕士生实践教育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项与本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不得与所研究论文重复),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硕士生实践教育应在第二至三学期期间进行,一般应在中期考核前完成。

硕士生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硕士生应根据培养需要参加实践教育活动,并做好《研究生实践活动记录》;硕士生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生实践教育情况进行监督、审查;硕士生须于第三学期末完整提交本人的《研究生实践活动记录》,由二级学科考核小组(3人以上)负责对硕士生的实践教育完成情况及能力训练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通过者获得4学分,考核不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答辩。具体规定和要求参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育实施办法》执行。

(三)兽医硕士专业实践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取集中和分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应在第二至三学期期间进行,并于第三学期末参加实践环节考核。

兽医硕士专业实践贯穿于课程学习、实验实习、生产实践、学位论文等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技能实践、职业岗位轮训、实践研究等。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按照《中国农业大学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大纲》制订实践训练计划,完成实践环节,做好《研究生实践环节记录》,并于第三学期末完整提交《中国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总结报告》及《研究生实践活动记录》,由二级学科按专业学位培养方向组织专业实践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6学分,考核不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答辩。具体规定和要求参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育实施办法》执行。

五、学术交流环节考核

学术交流环节主要训练博士生具备熟练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普博生学术交流训练应在第一至七学期期间进行,硕博连读生学术交流训练应在第一至九学期期间进行,一般应在毕业资格审核前完成

博士生在学期间每学期应至少参加1次、中期考核前至少参加5次、毕业资格审核前应至少参加10次以上本学科研讨会或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且至少一次为学生本人在二级学科(含)以上范围内所作的学术报告,其中至少一次为本学科领域的全国学术会议;同时,须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主要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外短期访学、中外联合项目等,或者是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篇论文摘要,或者参加相关学科外籍专家的学术报告3-5次。

博士生应根据培养需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做好《学术交流记录》;导师应加强对博士生的学术交流训练,定期安排博士生在实验室或组会上进行文献研读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并对博士生语言表达、幻灯片的制作、报告的撰写等进行指导;中期考核时,由各学科中期考核小组对学术交流活动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普博生、硕博连读生分别须于第七学期末、第九学期末,完整提交本人的《学术交流记录》,由学科考核小组(3人以上)进行考核评审。考核通过者获得2学分,考核不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答辩。